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弘揚我們黨的戰略思維傳統,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堅持事實性和價值性相融合、世界觀和方法論相統一、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鮮明特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略思維理論。 一、在戰略價值觀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第一個特點,是在戰略價值觀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戰略問題上方法論和價值觀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彼P乎國家、民族、政黨的生死存亡,具有鮮明的價值屬性和階級屬性。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而言,對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作出準確判斷、積極謀劃和科學布局,絕對不能僅僅滿足于做純粹方法論層面的具體行為模式、行動方案的簡單組合,必須將方法論同世界觀、價值觀相融合,賦予方法論以科學的價值指引,實現求真和求善的完美結合,真正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利益。因此,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首先就要立足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自覺地從中國共產黨人獨有的戰略價值觀高度看問題、想問題。 眾所周知,堅持從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相統一的高度認識世界、謀劃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早在1937年,毛澤東就在《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指出:“世界本來是發展的物質世界,這是世界觀;拿了這樣的世界觀轉過來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問題,去指導革命,去做工作,去從事生產,去指揮作戰,去議論人家長短,這就是方法論,此外并沒有別的什么單獨的方法論。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手里,世界觀同方法論是一個東西?!睂τ谥袊R克思主義者而言,在國家、民族和政黨的戰略問題上實現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就是要將實事求是、對立統一和群眾路線創造性地貫通起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確立和堅守服務人民的戰略價值觀,從根本上回答好戰略“為了誰”“依靠誰”等重大問題,彰顯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本質屬性。離開人民,中國共產黨人的任何戰略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如何能夠在準確判斷時代方位的基礎上作出科學的戰略謀劃和戰略布局,又如何能夠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這是擺在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戰略性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不渝地堅持我們黨服務人民的戰略價值觀,立足不斷變化著的世情、國情和民情,創造性地將戰略思維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相結合,與時俱進地建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價值觀,為新時代構建和實施一系列重大戰略錨定了方向、明確了主題、鍛造了主體、確立了標準,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的新戰略“為了誰”“依靠誰”等時代課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戰略思維理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最大底色和亮麗特色。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維,其核心要義有二:一是為了人民進行戰略思維,回答戰略思維“為了誰”的導向問題;二是依靠人民進行戰略思維,回答戰略思維“依靠誰”的主體問題。在戰略思維問題上堅持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統一,標志著作為“中心”的人民構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戰略思維的主體、目的、動力和標準。 一方面,為了人民進行戰略思維,就是要將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導向貫穿于戰略思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在戰略目標、戰略路徑、戰略實施、戰略評估等各環節全面體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服務人民的崇高戰略情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戰略方向的擘畫上,我們黨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目標,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宏偉藍圖的當代中國方案;在戰略路徑的選擇上,我們黨堅持以實現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追求,排除各種干擾,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這是代表全體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抉擇;在戰略措施的謀劃及其實施上,我們黨始終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人民之根本所需為我們黨的戰略所需,高屋建瓴地作出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為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具體的科學的戰略安排;在戰略評估上,我們黨始終堅持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檢驗全部戰略構建、戰略實施有效與否的根本標準,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檢驗一切戰略理論和戰略實踐的根本標準。 另一方面,依靠人民進行戰略思維,就是要將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貫穿于戰略思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在戰略主體、戰略布局、戰略實施、戰略評估等各環節全面生動地體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主體論。人民是全部歷史活動的主體,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和核心觀點。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將這一觀點形象地概括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江山論。在人民江山論的視野中,“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這就表明,致力于解決人民江山之“根本性問題”的全部戰略與一切資本主義國家的戰略根本不同,它只能是也必須是以人民為主體的戰略即人民戰略。這一戰略因人民而立心、為人民所構建、由人民來檢驗。因為人民,我們黨的戰略才是有機的、生生不息的,才能展現其活潑的大氣象。若無人民,我們的戰略則無主體、無生意、無價值、無目的。具體而言,首先,作為“中心”的人民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全部戰略構建的實踐主體。我們黨的全部戰略無不源自于人民的實踐,問計于民是我們黨堅持戰略思維的突出特點和顯著優勢。其次,作為“中心”的人民是我們黨全部戰略理論和戰略實踐的評價主體。戰略之好與壞、優與劣、成與敗,只有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才能得到最終檢驗。最后,作為“中心”的人民是我們黨全部戰略構建的價值主體,人民群眾既承擔著戰略思維和戰略實踐的主體責任,又是戰略思維和戰略實踐的最大受益者。這表明,對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戰略思維而言,人民才是實踐、評價和價值三位一體意義上的戰略主體力量。 還必須指出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價值觀,內在地規定廣大黨員干部必須要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進行戰略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睉鹇运季S關乎國家、政黨的全局、長遠和根本利益,是在各種利益主體的相互博弈、諸多矛盾力量的相互斗爭中展開的,不斗爭則政黨無戰略,不斗爭則社會無進步。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是我們思考新時代新征程全部戰略問題的出發點,也是貫穿戰略思維始終的底線思維。因此,對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而言,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進行戰略思維,最根本的是帶領人民展開偉大斗爭并在這種斗爭實踐中總結群眾新鮮經驗、準確把握時代特點、提升戰略思維能力、作出科學的戰略構建并使之現實化。 二、在戰略方法論上堅持諸思維方式的系統集成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第二個重要特點,是在戰略思維與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歷史思維的融會貫通、系統集成中展開戰略判斷、戰略謀劃和戰略實施。戰略思維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有著不同于其他思維方式的內在規定性。但是,作為關乎國家、民族和政黨之“根本性問題”的思維方式,戰略思維在方法論層面又具有顯著的系統集成的特征,只有在與其他思維方式的有機統一中才能得到科學闡釋和靈活運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中國共產黨人戰略思維傳統的基礎上,立足新的歷史方位和群眾需求,創造性地將戰略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其他思維方式貫通起來,建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謀劃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論系統,并在與諸思維方式的有機統一中展開戰略思維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系統性特征,是在方法論層面對馬克思主義戰略思維理論的重大貢獻。 首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系統性特征,表現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中,創造性地將戰略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其他思維方式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了新時代的科學思維方法論,為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在諸思維方式的有機統一中進行戰略思維提供了哲學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治國理政的環境、條件、目標、要求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具有的總體性實踐的特征愈益明顯。作為一個大黨,要帶領人民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型國家進行亙古未有的偉大事業,必須要有科學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作指導。為此,黨中央既講“是什么”“為什么”,又講“怎么辦”,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且在堅持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相統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并具體闡述了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思維方式,強調要以戰略思維布全局、以歷史思維觀大勢、以辯證思維抓根本、以創新思維增活力、以法治思維求善治、以底線思維補短板。不僅如此,還特別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治國理政的總體性實踐中致力于實現諸思維方式的融合貫通、系統集成,并由此展開戰略、辯證、創新、法治、底線和歷史等具體的思維活動。就戰略思維而言,就是要在堅持歷史思維以洞察規律、堅持辯證思維以化解矛盾、堅持創新思維以增強活力、堅持法治思維以穩定秩序、堅持底線思維以明晰邊界的基礎上展開我們黨的全部戰略謀劃、戰略布局和戰略實踐。這表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戰略思維絕不僅僅是一種孤立的思維活動,還必須在諸思維方式的有機統一中展開其理論和實踐邏輯。 其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系統性特征,還表現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在諸思維方式的內在統一中闡發戰略思維的思想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思維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思維方法。根據這一概括,戰略思維的核心要義有三:一是“高瞻遠矚”,即要貫徹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關注事物縱的方面的長遠性問題,總結歷史、立足當下、放眼未來,把歷史、現實和未來相貫通,善于把眼前問題放在過程中加以把握,在治國理政中既要有戰略預見,站得高、看得遠,又要堅持底線思維,堅守戰略底線,做到見微知著、未雨綢繆,實現守正和創新相統一。這一規定性清晰地表明,戰略思維須臾不能離開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法治思維和歷史思維。二是“統攬全局”,即要貫徹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關注事物橫的方面的空間性的全局性問題,善于把全局和局部貫通起來,立足全局洞察時代大勢,把局部問題放在全局中加以謀劃和解決,更好推動各方面工作,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戰略思維的這一規定性同樣清晰地表明,離開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法治思維和歷史思維,戰略思維無法得到科學闡釋。三是“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即要通過分析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以揭示本質、洞察規律和辨明大勢,正確地規劃和部署各個時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戰略思維的這一規定性再次表明,只有與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法治思維和歷史思維的協同作用,戰略思維才能發揮其應有功能。概言之,戰略思維作為對事物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本質的而不是現象的、內部聯系的而不是外部聯系的、長遠的而不是暫時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的認識和把握,必須要同諸思維方式相結合才能得到科學闡釋和合理運用。 最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系統性特征,也表現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和整體性推進的有機統一中展開治國理政的全部戰略擘畫。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完整提出并被用之于闡釋“堅持系統觀念”的具體內涵。系統觀念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不僅涵蓋了社會各領域、各方面、各階段,為主體認識、謀劃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學的方法論鏈條,而且為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等思維方法奠定了理論基石。在諸思維方式之中,戰略思維與系統觀念的關系更加直接也更加緊密,堅持系統觀念的“四個加強”,實質上就是戰略思維內在邏輯的逐次和全面展開。加強“前瞻性思考”,核心是要解決“往哪里去”的戰略方向問題。它要求主體堅持系統的過程性觀點,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著眼長遠,立足實際,總結歷史,放眼未來,提高識別力,“科學預見形勢發展的未來走勢、蘊藏其中的機遇和挑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透過現象看本質,抓好戰略謀劃,牢牢掌握斗爭主動權”。加強“全局性謀劃”,重點是要解決“走什么路”的戰略路徑問題。它要求主體堅持系統的整體性觀點,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著眼大局,處理好世界和中國、中央和地方、共性和個性等矛盾關系,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謀劃力,制定科學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加強“戰略性布局”,宗旨是要解決“路怎么走”的戰略布局問題。它要求主體堅持系統的結構性觀點,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著眼根本,認識和把握不同要素的性質、地位及其相互關系,統籌兼顧好先與后、重與輕、多與少、快與慢等矛盾關系,在戰略和戰術的辯證統一中做到觀大事、明大勢、戰略性地布戰略之局。加強“整體性推進”,宗旨是要解決“如何做成事”的戰略實施問題。它要求主體堅持系統的協同性觀點,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著眼實效,統籌兼顧好各主體、各領域、各方面、各階段、各目標的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堅持知行合一、善作善成、守正創新,抓重點帶一般,整體性地推進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上述分析表明,堅持系統觀念所突出強調的“前瞻性”“全局性”“戰略性”“整體性”等特征,實質上反映的就是戰略思維的理論規定性;堅持系統觀念所描述的“思考”“謀劃”“布局”“推進”等主體活動,完整地呈現了戰略判斷、戰略謀劃、戰略構建、戰略實施等戰略思維的邏輯鏈條。進而言之,堅持戰略思維,核心就是要堅持系統觀念所要求的“四個加強”,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清晰地揭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系統性特征。 三、在戰略實踐中堅持戰略判斷、戰略決策和戰略突破相貫通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在戰略實踐中創造性地將戰略判斷、戰略決策和戰略突破貫通起來,特別善于從全局上進行戰略思考和戰略判斷、在關鍵時刻作出戰略謀劃和戰略決策、在復雜形勢下保持戰略定力并通過解決突出問題實現戰略突破,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戰略思維問題上鮮明的創新性特征,為廣大黨員干部堅持戰略思維提供了科學路徑。 首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創新性特點,表現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歷史方位、主要矛盾和時代課題的全新認識和準確判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思維在本質上是“站在時代前沿觀察思考問題,把黨和人民事業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中來謀劃,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實現戰略突破,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的思想方法。這里所要求的“站在時代前沿”“放到歷史長河和全球視野”等,其重要目的就是對歷史方位、主要矛盾、時代主題作出準確的戰略判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基于對中國社會所取得的“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所發生的“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所產生的世界性的歷史性影響的深刻洞察,創造性地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边@一重大戰略判斷為新時代黨中央治國理政提供了全新的時代坐標。與此同時我們黨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面臨的發展機遇以及艱巨挑戰也正在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标P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這一創新性認識,準確反映了我國由“欠發展”階段轉變為“發展起來以后”階段的客觀實際。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開始凸顯出來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代方位和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進一步向我們黨提出了如何準確把握新的歷史方位下的時代主題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長遠看當前、從大局看局部的辯證方法,既放眼全球,又立足中國;既面向未來,又直面現實;既正視復雜嚴峻的問題,又堅定長期向好的態勢,認為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給我們提出的重大時代課題是: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關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主要矛盾以及時代課題的論述,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創新性特征。 其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創新性特點,還表現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局、科學謀劃、抓住重點,“善于在關鍵時刻作出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貫通、統籌兼顧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確立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體現了高超的戰略謀劃和戰略決策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曾指出:治理中國,關鍵是要放眼長遠,同時又要腳踏實地。制定戰略目標,必須立足不斷發展論和發展階段論的統一,明確長遠目標和當下目標。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它的實現必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國情,以此為基礎創造性地制定和完善與目標相適應的戰略部署,包括路線、方針、政策、舉措等。在這過程中,我們黨既堅持底線思維,樹立憂患意識,管控戰略風險,又堅持戰略思維,在統籌兼顧和突破重點的結合中作出戰略布局,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并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一布局既統籌兼顧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和重大問題,實現了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的有機統一,又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不全面這一短板,從“全面”切入和突破,把“全面”作為戰略支點,把補短板作為戰略重點,這就使得治國理政的戰略謀劃和戰略構建有的放矢、綱舉目張,在戰略目標、戰略路徑、戰略重點、戰略保證和戰略主體之間形成了有機的內在邏輯,共同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鮮明地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創新性特點。 最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創新性特點,還表現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錯綜復雜形勢下保持戰略定力,善于下先手棋、打主動仗,創造性地通過解決突出問題實現戰略突破。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堅定戰略意志、保持戰略定力、贏得戰略主動的問題,告誡廣大黨員干部要在看得準和謀得新的基礎上穩得住,處變不驚,臨危不懼,咬定青山不放松,強調在戰略上要下先手棋、打主動仗,認為只要“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帶領中國人民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下先手棋、打主動仗,贏得了戰略主動。從國際層面看,習近平總書記分析指出,在歷史上,新興大國出現必然帶來國際格局調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國遏制,這也是我國今后較長時期內將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要充分認識這種戰略變化的客觀必然性,把握好大國關系演變的特點,保持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我們必須牢記一個歷史鐵律:決定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歸根到底是大國力量對比,最終靠的還是實力。我們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不斷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從國內層面看,習近平總書記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面臨諸多風險的矛盾凸顯期,已進入社會矛盾的高發、多發期,各種矛盾、各類問題相互交織疊加、紛繁復雜,各種思想觀念相互激蕩,各種利益訴求相互沖撞,要在復雜環境中把準改革之脈,在眾說紛紜中開好改革“藥方”,在利益博弈中推進改革進程,必須要有強大的戰略定力,做到既防止顧此失彼又分清輕重緩急,既抓住矛盾的要害又扭住問題的癥結,既靈活駕馭主動又準確把握時機、拿準尺度,善于通過發現并解決突出問題實現戰略突破、贏得戰略主動?,F在,國際國內存在各種勢力,有的想把中國拉回到老路上,有的則想把中國引到邪路上,對此必須要有清醒認識、科學判斷、正確抉擇、堅決斗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受國際國內諸多復雜多變的因素影響和制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成功的。我們需要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對于看準了的、認定了的、走對了的道路,一定要保持戰略定力。在道路方向等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經常使用“長期堅持”“堅定不移”“始終不渝”“永不動搖”等詞匯,就突出體現了這種戰略自信和戰略意志。只有這樣,才能在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永遠掌握戰略主動權。 轉自:學習強國
2022年05月1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戰略思維的新特點
添加時間:
瀏覽量:
5